96sao精品免费视频观看,久久黄色免费视频,亚洲欧美在线视频,拍真实国产伦偷精品,亚洲性视频在线,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7丨,中文字幕1区

洪江,一座神話誕生的古城
2025-01-16 16:18:15          編輯:蔣青苓 | 作者:蔣云昆          瀏覽量:21335

洪江,一座神話誕生的古城

—古典歷史神話小說《羅浮記》作者隨筆

蔣云昆

 千年古城,千古神話!

《羅浮記》創(chuàng)作的十年,我的思緒常?;氐胶榻?。

湖南西部邊陲,五溪之地,懷化向南,途經(jīng)黔陽,沿沅江而下,沅、巫兩水交匯,煙霞放曠之處,有一座古城,就是我的家鄉(xiāng),洪江。

古城很小,只有兩鄉(xiāng)四街。世人只知道,洪江是座旅游小城,城中又有城,稱之古商城,卻不知曉,這里既是道家圣地,又是佛家名城。每當(dāng)別人問起時,我常常用“三山兩水一古城”來形容。

這里,有一座道教名山,稱密云峰,又名密巖尖,山頂之上,有一座密云觀,浮生隨蓬,道心行藏。

這里,有一座佛教圣山,稱嵩云山,最高峰名老庵堂,山間有一座大興禪寺,佛光溢彩,巍峨軒昂。

這里,還有一座少為人知的山,名天柱峰,天柱寺斷崖臨水,矗立其上,正如沅江悠悠,相融巫水,此處道佛相合,萬法歸一。兩水匯聚,東奔洞庭,心有不舍,在此一回頭,從而三山懷抱,兩水滋養(yǎng),孕育古城。俯瞰洪江,成太極圖之勢。

這里,我度過了童年、少年、青年,整整二十五載時光。洪江,作為湘西南最大的宗教文化中心,我二十七歲起,構(gòu)思和創(chuàng)作古典歷史神話小說《羅浮記》的心路與靈感,便源自此地。

書中的山河美景,皆由洪江的三山兩水想象而來;書中的人生哲理,皆由洪江的晨鐘暮鼓感悟而來。


古商城:埋下神話的種子 

記得1990年,古典神話劇《封神榜》首播,萬人空巷。那年六歲的我,每當(dāng)晚上“花開花落,花開花落;悠悠歲月,長長的河。一個神話,就是浪花一朵;一個神話,就是淚珠一顆……”的歌聲響起,就格外欣喜雀躍。

那時父親下崗,家里困難,沒有電視機,只有跟隨母親,走到同事姚阿姨家里看。劇中,紂王進香,妲己進宮,姜子牙下山,聞太師出征,元始天尊,通天教主,魔家四將,梅山七怪,打神鞭、乾坤圈、誅仙劍、混元金斗……一個個神話人物,一件件仙家法寶,看得我如癡如醉,浮想聯(lián)翩,幼小的心里,悄悄埋下了一個神話的種子。

姚阿姨家在木栗沖,也就是古商城的一角,青石板,凹凸錯疊;窨子屋,成排連片,團團簇簇的青苔,深深淺淺的足痕,不知承載了多少人來人往,見證了無數(shù)歲月滄桑。

看完電視回家,斑駁的高墻,古樸的街巷,老舊的樓梯,青磚黛瓦,閣樓飛檐,雕龍畫鳳,映照在昏黃的路燈下,更深夜靜,時光無言。聯(lián)想著封神里的妖魔鬼怪,心里總有點兒發(fā)毛。

母親瞧出我的膽怯,告訴我:“這全是明清時期的房子,連著高坡街,沅江路,七沖八巷九條街,好大一片兒,就像一幅明清市井的清明上河圖。中國也只有洪江,才有這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,里面都住有人家,不用害怕?!睆哪赣H口中,我才知道洪江歷史悠久,千年之前為驛站商埠,明清時因水運而興,成為滇黔桂湘蜀五省集散中心、商業(yè)巨鎮(zhèn),有“湘西小南京”美譽。

母親還告訴我:“古商城里,可以窺見很多過去的人,過去的事,可以聽到很多鬼神之說、怪異之談,總有一天,你也會知道,鬼神不害人,只有人害人?!庇谑侵v了一個聚怨術(shù)的故事,大意是明朝崇禎年間,有位吉老爺修繕后園,請了名工匠,后因其為人不實,做工懈怠而辭退。哪知工匠懷恨在心,施聚怨術(shù),以手蘸血,印于房頂,召怨鬼害人,鬧得吉老爺家無寧日,幸有一位過路道人破法,工匠害人不成,自受其害。

這個故事深深烙在我心里,讓我懂得了“害人者終將害己,多行不義必自斃”的道理,在創(chuàng)作《羅浮記》時,我將其改編于第12回《大羅宮葛洪下山,吉家巷稚川降鬼》之中。

后來,母親閑暇之余,經(jīng)常給我講些封神里的故事、古城里的傳說。從那時起,我開始喜歡穿梭在古商城的小巷之中,因為繁華過后的寂靜,更予人沉淀和思索。

在這里,神話的種子,在我心里生根發(fā)芽。這里散落的門匾、門聯(lián)、石雕、石刻、太平缸、警示柱,也讓我明白了成長路上,很多很多的人生道理:吃虧是福、魚龍變化、外圓內(nèi)方、蒼天有眼、對天勿欺、待人以恕……


嵩云山:激起神話的熱愛 

“但看春去秋來好景致,卻道山居三日心向佛”,這句詩出自《羅浮記》第27回《大法師收徒布道,成都王退求賢名》中,前趙開國皇帝劉淵請寶檀華菩薩相助,上凈檀山所見景象。由于凈檀山乃虛構(gòu),故其景色,皆是我從嵩云山想象而來。

嵩云山,對每一個洪江人而言,有著非凡的意義,因為這里雄奇幽野,風(fēng)光旖旎,佛堂遍布,禪意綿綿,既能尋山問水,游樂賞玩;又可放情丘壑,寧靜致遠;更能寄托心靈,尋找歸宿。山中居住三日,心中自然有佛。很多洪江人對佛教神話的了解和信奉,皆來自于此,我也不例外。

記得初一,臨近暑假,母親買了《封神演義》和《西游記》兩本書,告訴我:“中國的神話體系,源自這兩部神話小說。以前你還看不懂,現(xiàn)在可以讀一讀了?!蔽胰绔@至珍地抱在懷里,每日如饑似渴地翻看。

書中的情節(jié)和電視劇出入很大,不僅字字珠璣,文采飛揚,而且寓人道理,反映世情。從書中,我知道了很多神話人物,特別對《西游記》中觀音菩薩的神通廣大很是驚奇。我常常在想,是什么樣的作者,能有如此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創(chuàng)作出這么神奇的故事來!

奶奶見我喜歡神話,告訴我:“每年的6月19日是觀音娘娘生日,大家都要上嵩云山拜觀音菩薩,你跟我去拜拜,非常靈驗,保佑你夢想成真!”當(dāng)時,我并不清楚觀音娘娘生日是什么節(jié)日,直到那晚,我見到了小時候最震撼的一幕:貴州、湖北、廣西……天南海北的人齊登嵩云山,摩肩接踵,人山人海,每個人都是那么恭敬、虔誠地走進大興禪寺,寺內(nèi)梵音陣陣,香火裊裊。

在寺里,我看到了四大天王、笑臉彌勒、韋陀關(guān)公、十八羅漢、如來佛祖,最后在后殿中,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千手千眼觀音,流金溢彩,法相莊嚴。

想到《封神演義》和《西游記》里觀音的玄通,我問奶奶千手千眼的來歷。奶奶并不知道,幸好寺中有位老和尚,見我好奇,講了妙善公主以手眼為藥引,救父親妙莊王,功德圓滿,化成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音的故事,聽得我津津有味,記憶猶新。在《羅浮記》創(chuàng)作時,我將其改編在第53回《帝釋天慈航化相,多聞天普賢顯真》中。

從那以后,我常常或邀上好友,或獨自一人,流連于嵩云山上,也看到很多鬼斧神工之處,更對這些玄之又玄、神乎其神的傳說愈感興趣。

嵩云山東南當(dāng)陽面,有一面巖,名鏡子巖,光潔平滑,有一層云母,陽光照射,四周景物映在巖面,清晰可數(shù),虛實互見,故有此稱。相傳每逢亂世,鏡子巖就會散發(fā)金光,將洪江全城籠罩其中,成世外桃源,免受戰(zhàn)禍。受此啟發(fā),我在創(chuàng)作《羅浮記》第32回《康家洲金銀埋禍,鏡子巖璧女試心》,寫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避禍逃往洛陽,黎山老母考驗其心時,就引入了洪江古城映入鏡子巖的景象: 

返照峰上處所,鏡子巖中人家。正好尋幽探勝,不覺玉蟾籠花。每見云山入暮,自有荷塘鳴蛙。青石橋欄幾轉(zhuǎn),又期闕臺明霞。何必千里逐夢,此間長樂清風(fēng)。醉與飛鶴共舞,對月畫簾卷紗。 

嵩云山大興禪寺旁,有一孤峰,峰上有一孤塔,名千佛塔,塔身十二層,象征十二因緣,凌云千尺,常伴柏松。相傳明代無意祖師92歲云游洞庭,圓寂于常德沅水,浮尸逆水上漂,身藏遺書:雄溪嵩云是我家,九劫方過坐蓮華。一時遠近轟動,信眾將肉身移于大興禪寺時,千佛相迎,現(xiàn)身孤峰上空,信眾請工匠照千佛之相打造成塔,自此大興禪寺香火鼎盛,靈應(yīng)屢顯。受此啟發(fā),我在寫《羅浮記》第8回《初相會兩雄斗法,取靈根劉淵逢兇》時,劉淵上敦煌郡西千佛洞拜見老師所見景象,原型就是嵩云山千佛塔: 

四面繪佛圖,居中坐僧像,一語不說妄念,一語不說執(zhí)著;一語不說了生,一語不說塵緣。伴看夕陽黃沙,真如法華凝現(xiàn)。 

嵩云山上,老庵堂、祖師洞、白云洞、張家墳、水佛洞、鯉魚田、半山亭……處處有神話,每每見神奇。但若論最心曠神怡處,還是第二高峰,老鴉坡。古城之中,無論身處何處,皆可見此峰,每個洪江人都視之為守護神山。

我最喜歡獨坐峰頂,見群山圍聚,林海茫茫;聽清風(fēng)拂葉,燕雀和聲。特別是黎明破曉,云海日出,紅霞奔瀉,氣勢磅礴,如夢似幻。置身其境,剎那間,天寬地闊,壯志雄心,我在想,如果我也能成為吳承恩、許仲琳這樣的大作家就好了!在《羅浮記》第29回《尋葛根陶侃破敵,截后路周玘平亂》中,我以葛洪教樵子所唱的《登云歌》,闡明了心境: 

誰指嵩云立青峰,華發(fā)莫待萬般同;大地回春從頭始,一肩一擔(dān)一程中。城關(guān)猶在,幾多英雄故去;闌檻之外,又見兒郎尋來。莫倦怠,薄身何價?文章千古誦。


密巖尖:開啟神話的追尋 

如果說嵩云山是佛家香火之地,那么密巖尖就是道家清凈之所。

小時候,聽老人說起,密巖尖來過老神仙,千年之前,一位道家高人云游至洪江,一眼相中密巖尖,于是上山開壇講道,沅、巫兩水河神在山下聽得入迷,不覺合二為一,交匯于此,從而孕育了洪江。

雖然好奇神話,心生向往,但在洪江讀書時,因密巖尖處沅水西北面,與嵩云山隔江對峙,山高路遠,渡河撐船,我并未到過此山,直至大學(xué)。

記得在懷化學(xué)院中文系就讀時,我開始涉獵各類書籍,但最愛仍是《封神演義》和《西游記》,因為這兩部書,并不是簡單的神話故事,而是融合了神話、宗教、歷史、政治等多種元素的名著,反映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、社會歷史和人生哲理,有著深刻的文化內(nèi)涵和藝術(shù)價值。

隨著閱讀的深入,我心中漸生疑惑,《封神演義》成書在后,故事在前;《西游記》成書在前,故事在后。但同為中國古典神話小說代表的兩部小說,為什么很多人物、內(nèi)容不一致呢?《封神演義》里的闡、截、人三教,在《西游記》里變成了道教;西方教變成了佛教;元始三尊、通天教主、老子和接引道人、準(zhǔn)提道人去哪了?玉皇大帝、如來佛祖、彌勒佛、燃燈佛、四大菩薩是怎么來的?道、佛兩教究竟是怎么演變的?

這些問題,沒有答案。

“沒有答案就去尋找?!笔矣训囊环拞l(fā)了我:“你家鄉(xiāng)不是有座道教名山嗎,爬一爬山,問一問路,可能就有答案了?!碑厴I(yè)前的暑假,我終于決心前往。

密巖尖,由三座高峰相連,一山更比一山高,稱之“三重界”,群峰起伏,山石嶙峋,古木參天,郁郁蔥蔥,一路流彩積翠,風(fēng)光秀美。

因行客少,上山的路只是稍加修砌,有一段沒一段的,很是難走。初過第一座峰,聽山風(fēng)呼嘯,看沅水流淌,觀林木蓊郁,更多的是心曠神怡,并不覺得疲乏。再過第二座峰,腳步漸漸沉重,氣喘吁吁,筋疲力盡,全憑意念支撐。上最高峰密巖尖時,我已不再追求快點登頂,而是爬一段,歇一下,隨心而走,隨力而行,不覺之間,密云觀映入眼簾。

如今雖然山后已通大路,驅(qū)車可至,但我更喜歡走“三重界”老路,因為這里,給了我人生啟示:登山,就是修行,不論激昂,無謂疲憊,心若自然了,山頂也就走到了。道法自然,就是此理。同樣在《羅浮記》第8回中,劉淵上昆侖山請南極仙翁,我借其所感表達了此番領(lǐng)悟: 

誰言登頂是荊途,其實只分三路。一路激昂,一路困倦,一路隨自然。旁人莫笑,英雄自有去處。 

密云觀,坐落在密巖尖頂,小而別致,古色古香,不同于大興禪寺的香火鼎盛,此處清靜閑適,抱樸含真。觀前立著一塊老舊牌坊,上書:浩渺環(huán)游四野千步云梯太極繞古城神仙境;蒼茫立著千秋古往今來滄桑成太平今勝昔。

拾級而上,三清殿紅墻碧瓦,莊嚴肅穆。走入殿中,即見三清,乃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位天尊。四下靜靜悄悄,無人打擾,只有壇前三縷清煙,縈縈繞繞。

坐于蒲團,心清如水,意淡如云,正如殿外對聯(lián)所言:隔斷紅塵三千里,直上沅水第一峰?!蹦且豢蹋倚闹心麣g喜,莫名親切,仿佛我心即道,道在我心。

觀中無有他人,只一位老道人正在掃地,一位老婆婆正在做飯。我饒有興趣地和道人交談起來。從其口中,我知道了佛教是外傳宗教,道教是本土宗教,更得到了心中追尋的答案。

我問老道人:“什么是道?”老道人笑而不答,只喚我走到觀景臺,只見那,天高云淡,群山蒼莽,古城巍峨,房舍儼然。再看那,空空沅江,靜靜流淌,宛如一條白練,從城邊飄然而過。半晌,老道人方說:“你瞧,沅水東流,無論有人無人、有船無船、有橋無橋,進入她的風(fēng)景,她只是悄悄走過,不曾駐足翻閱這座古城里的興亡成敗、悲歡離合,這就是道?!?/span>

我問老道人:“《西游記》和《封神演義》兩部書,內(nèi)容為何不相融合?”老道人笑言:“這個問題,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回答,因為兩部書由兩位作者創(chuàng)作而來。解開創(chuàng)作的問題,只有創(chuàng)作。”一番話,讓我豁然開朗,兩部神話小說,并非同一個神話體系,只有再創(chuàng)作一部書,上下承接,前后貫通,才能找到答案。

自此,我開啟了神話的追尋。


天柱峰:立志神話的創(chuàng)作 

宋代青原行思大禪師講過人生三個境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如果說嵩云山是第一重境,密巖尖是第二重境,那么,天柱峰就是第三重境。

嵩云山,有名有人;密巖尖,有名無人;天柱峰,無名無人。這座山,不在乎浮華,不理會俗世,風(fēng)物依然,返璞歸真。很多洪江人,都不知道此山,我也是偶然間才得知。

大學(xué)畢業(yè),從深圳回洪江,從洪江又到懷化,生活的磨礪,閱歷的增長,人生的沉淀,我對神話的追尋愈加強烈,中國的本土宗教,道教文化和理論并不成體系,很多神話人物也是零零散散,不成系統(tǒng)。我常常妄自想,《西游記》和《封神演義》不相融合的問題,需要創(chuàng)作來解決,既然無人創(chuàng)作,那就我來創(chuàng)作。

雖有想法,但忙忙碌碌的工作,紛紛擾擾的生活,似乎擱淺了心中所念。理想和現(xiàn)實的掙扎,生存和夢想的徘徊,始終阻礙著前行之路。直到26歲那年,一場怪病讓我感慨起歲月不居,時節(jié)如流,更讓我靜下心來,思考起自己的人生。

那段時光,但凡有閑,我便回到洪江,看看走過的路,想想離別的人,也正是漫步古城時,聽旁人說起天柱峰,才知道了這座山,才找到了人生路。

天柱峰,在古城東南,山不高,卻有形;名不揚,卻有靈。丹霞地貌,盤曲嶙峋,絢麗多姿,峰有華山之險,江有漓江之秀。相傳共工怒觸不周山,撞斷天柱,其部落流落到五溪,見此山形似天柱,觸景生情,于是命名定居。宋代陳普曾有詩云,闡述了天柱峰的來歷: 

撐天拄地氣何雄,絕似多愁杞國翁;

五曲年來添個伴,從今不復(fù)患共工。 

山上有座天柱寺,寺中,既有神像,又有佛像;既無和尚,又無道士,很多地方年久失修,已是殘垣斷壁,不復(fù)光彩,只有兩位開朗、和氣的老奶奶照看著。我很詫異為何沒有出家人,老奶奶笑說:“哪來這么多和尚道士,世上的人,若都出家了,這個國家、社會怎么辦。我們也有孫子孫女要照顧,只是喜歡這里,所以每天過來,幫忙打理下,免得荒廢了?!?/span>

一語點醒夢中人,我恍然大悟,理想和現(xiàn)實并不沖突,生存和夢想亦可并存,個人信仰和社會責(zé)任不相矛盾,認真對待工作,用心經(jīng)營家庭,始終追求熱愛,身在浮華,心去塵埃。這種感悟,我分別引入《羅浮記》第29回,葛洪與陶侃的一段對話: 

仙人見陶侃,說道:“世事有擔(dān)當(dāng),凡塵去洪荒;神仙雖為好,不得人人藏。你為經(jīng)世將軍,我為出世閑人,當(dāng)不得你一拜。”陶侃回道:“侃始有向道之心,無奈世事艱難,不敢推己之責(zé),故在這廟堂之中,盡些許人事,但愿上不負黃天,下不負黎民?!毕扇擞值溃骸坝钪鎯?nèi)事,要力擔(dān)當(dāng),又要善擺脫,不擔(dān)當(dāng)則無經(jīng)世之事業(yè),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胸襟。你有此情懷,必成一番大業(yè)?!?/span> 

第7回《下凡塵仙翁警世,破戒規(guī)武帝臨?!罚蠘O仙翁與晉武帝講的長生之道: 

有人講求吃穿用度,卻執(zhí)著功名利祿,忘卻眾生福祉;有人講求求仙拜佛,卻執(zhí)著個人追求,忘卻家國大義;有人講求逍遙無為,卻執(zhí)著安樂獨享,忘卻負任蒙勞,此皆非長生真諦。長生,乃不爭浮華,不辨是非,不驚榮辱,不動心境,不貪名利,不戀紅塵;于不爭、不辯、不驚、不動、不貪、不戀之中,清欲,健體,修德,善行,大義,神往,以求天地人合,道法自然,方至精、氣、神之長生也。 

天柱寺中,有兩處崖。一處高崖,供奉佛像,可登高懷遠,見日出日落,云卷云舒;一處低崖,供奉神像,可俯瞰眾生,見花開花謝,人往人來。

兩崖臨江而立,咫尺相對。據(jù)老奶奶說,千年之前,天柱峰上,來了一個空空道人,坐于低崖,來了一個布袋和尚,坐于高崖。兩人辯法,爭論三日,最后言和,惺惺相惜,在此分別。后來,道人去往南方羅浮山,和尚則不知曉。這個傳說,讓我大受啟發(fā),道即是佛,佛即是道,道佛合一,人生自然。構(gòu)思《羅浮記》時,我確定了主人公為羅浮山煉丹成道的葛洪,并以這個傳說,編創(chuàng)了第16回《弘教理佛道辯法,怙權(quán)勢楊駿伏禍》,以及第99回《十法界道佛言和,羅浮山葛洪煉丹》。

從天柱寺出來,沿崖后小路下山,沅水在崖前一繞,滔滔而去。江邊有一渡船,我一時興起,乘坐其上,沐浴著落日的余暉,縱情于江水的姿放,不禁與渡工交談起來,當(dāng)問及為何不外出打工多賺點錢時,渡工笑道:“都去打工了,家里的田怎么辦?地怎么辦?老母親哪個侍奉?小孩子哪個教育?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,我在這擺渡,渡了你,我也得了錢,加上種下田,賣點菜,日子也蠻好的。”

一句話,讓我茅塞頓開:不要執(zhí)著生命的長短,不要探究生命的意義,活在當(dāng)下,過好今生,在紛繁復(fù)雜的社會中,保持內(nèi)心的堅定與寧靜,在乎心中的在乎,追求心中的追求,朝著心中的熱愛,盡情奔跑一次,無愧自己的一生。在《羅浮記》第32回,船夫渡晉元帝司馬睿上康家洲時,我通過船夫搖櫓所歌,道出了這份感悟: 

一篙撐船謀生計,兩手劃槳不求人。

度山度水度你我,度來度去度此生。

自己度自己。想,若是不做,永遠只是想,道佛合一,知行合一??粗h去的天柱峰,我下定決心,創(chuàng)作一部古典歷史神話小說,以此承接《西游記》和《封神演義》,力求構(gòu)成中國古代神話小說完整譜系。

27歲開始,我翻閱道佛經(jīng)書和歷史資料,構(gòu)思兩年后,正式創(chuàng)作!

此后十年,我堅定著我的夢想,堅持著我的夢想!

十年之后,古典歷史神話小說《羅浮記》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!

千帆歷盡,歸來再望,

洪江,一座神話誕生的古城!


特別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洪江區(qū)融媒體中心立場,洪江區(qū)融媒體中心僅提供信息發(fā)布平臺。

責(zé)編:蔣青苓

一審:蔣青苓

二審:黃飛鵬

三審:馬亞暉

  下載APP